“跋扈乖戾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行为放肆、傲慢无礼、不讲道理。这个成语由两个词语组成:跋扈和乖戾。下面将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、成语的来源和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。
1. 跋扈的含义和来源
跋扈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指傲慢自大、专横跋扈、不顾他人意见的行为。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。当时,唐朝有一位名叫李林甫的大臣,他非常跋扈,总是不顾他人的意见,强行通过自己的主张。他还在家里设立了一个“小朝廷”,招引许多权贵和文人,制定了许多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。人们对他的行为十分不满,给他起了一个外号——“跋扈宰相”。从此,跋扈这个词语就成为了形容人行为放肆、专横的代名词。
2. 乖戾的含义和来源
乖戾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指不守规矩、不讲道理、行为古怪、悖谬的行为。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。当时,有一位名叫王僧虔的文学家,他写了一篇文章,批评当时的士人喜欢使用古怪、悖谬的词语,不遵循语言规范。他用了“乖戾”这个词语来形容这些人的行为。从此,乖戾这个词语就成为了形容人行为不守规矩、不讲道理的代名词。
3. 跋扈乖戾的成语用法
跋扈乖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,特别是形容那些权势大、地位高的人,他们的行为往往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,甚至违法乱纪。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风气,特别是形容社会风气败坏、人们道德沦丧的现象。
在实际使用中,跋扈乖戾这个成语常常与贬义词连用,如“傲慢无礼”、“专横跋扈”、“悖谬不经”等。例如:
他权势滔天,行为跋扈乖戾,无人敢言。
这个社会风气败坏,人们道德沦丧,真是跋扈乖戾到了极点。
总结起来,跋扈乖戾是一个汉语成语,由跋扈和乖戾两个词语组成,形容人行为放肆、傲慢无礼、不讲道理。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南朝,通常用来形容权势大、地位高的人或社会风气败坏的现象。